*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文 | 肖楚舟1998年,汤姆·汉克斯和梅格·瑞安合作了一部爱情喜剧《电子情缘》(You’ve Got Mail)。汤姆·汉克斯扮演的大书店老板乔和梅格·瑞安演的小型童书店老板凯瑟琳是一条街上相互竞争的对手,夜里却在虚拟世界互通邮件成为知己。乔先发现了凯瑟琳的线上身份,但隐瞒真相与她交往,因此受到蒙在鼓里的凯瑟琳不少攻击。后来,女主角的小书店倒闭,和男主角不再是生意对手,针锋相对的两人逐渐发现自己的真心,最后走到一起。这部电影也成为一个成功的营销案例,You’ve Got Mail就是当时AOL推出的邮件服务的提示音。《电子情缘》剧照法国哲学家伊娃·易洛斯在2007年初版的《冷亲密》中拿这部电影作为例子,引出一个问题:互联网改变了爱情的发生机制,陌生人的距离意外地被拉近,浪漫发生的可能性似乎史无前例地扩大,超越了地理、职业、年龄等种种界限,但其中某些改变我们似乎并不习惯或者喜欢。传统的浪漫爱情往往是基于身体反应的,而在看似无生命的网络世界中,人的情感却可以脱离肉体而存在。那么取消了身体的互联网,会如何影响我们的情感生活?
《电子情缘》剧照
经过十几年的互联网发展,情况似乎不大乐观。2020年席琳·迪翁客串了一部叫做《Love Again》的电影,它原名“Text for You”,也被翻译成“短信情缘”,显然想对《电子情缘》致敬。电影里,一个失去未婚夫的女孩儿无法走出悲伤,给未婚夫的旧手机发送短信,结果这个号码是另一个男人在使用,两人通过短信谈上了恋爱,成为现实中的情侣。“烂番茄网”上差评一片,一位网友评论它是“俗气的、毫无独创性的,是在过去丰富的浪漫喜剧基础上的倒退,或者可笑的模仿品”。互联网兴起初期,那种对虚拟恋情的乐观和期待已经荡然无存。今年,《冷亲密》的中文版出版,作者十几年前的疑问仍能切合我们当下的疑惑。线上与线下的心动,二者的本质有什么不同?我们到底能不能凭借在虚拟世界的互动,就创造出一段在现实世界中成立的关系?在线上交友越来越便利的当下,为什么我们觉得找到真爱越来越难了?
《Love Again》剧照易洛斯对网络爱情的怀疑基于一些访谈资料。她以当时美国最大的两家婚恋网站为参考,发现参与网络相亲的人总有些负面体验:明明是排除了身体属性的虚拟世界,人们还是为了展示个人形象而减肥、美容,每个普通的个人都有了演员或模特那样的外貌压力。私密的个性,化作一些单调乏味的理想型人格标签,最后造成了约会过程的单一性、标准化和物化。最后,一种迷茫、麻木、失望的情绪弥漫在网络相亲的过程中,人们要么面对海量的潜在对象无法下手,要么抱怨每个人都在“向上选择拒绝妥协”,要么觉得网络相亲跟市场推销差不多,总之,深度参与了网络相亲的访谈对象们,很少对这套体系说出什么好话。《恋恋笔记本》剧照易洛斯把人们使用婚恋网站,却又同时愤世嫉俗的原因,归结为“现代网络爱情对于传统的浪漫主义文化的彻底背离”。她引用了一项关于“一见钟情”的深度访谈,150个人给出了他们关于这个词汇的理解,结论是“这种感情是非理性的、不可解释的、总是猛烈又突如其来地爆发”。传统的浪漫有点像今天已经成为一个贬义词的“恋爱脑”,不是什么令人愉快的感受,它只能用不可思议来形容,“很可能破坏你的日常生活秩序,引起灵魂深处的不安”。而这种无法掌控的情绪,显然跟如今心理学话语下追求的理想关系是相悖的。今天,当我们描述一段关系的时候,它最好是平等的、健康的、积极向上、互相成就的。总之,好的爱情得跟一盘营养均衡的沙拉一样,需要克制和经营,难吃得恰到好处。“健康”是一段关系的最高评价,而不是“激情”“浪漫”或者“疯狂”。
《侧耳倾听》剧照这也是互联网式“配对”爱情的宗旨。情感生活是可以而且需要被管理和选择的。心理健康和情感健康已经成为一种商品,我们可以通过各式各样的技术手段和专业团队的帮助来达成某种理想上的亲密关系。易洛斯将之归于情感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不能说它不好,但它肯定让我们生活中原本属于纯粹感性的部分,也被置于理性规划之下,让人不大舒服。只要稍微问问我们的本能就能知道,让情感生活完全被理性宰制,显然是不大明智的。《电子情缘》中,凯瑟琳之所以对乔没有拉黑处理,还是因为两人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就有点一见钟情的意思,那是完全生理性的吸引。如果男主角不是汤姆·汉克斯,如果他没有在一切冲突、抵触和误解发生之前作为一个普通顾客出现在女主的收银台前,和她相视一笑,故事可能直接终结在他让女主的书店关门大吉的那一刻。或许真的需要追问,我们想要的“健康”亲密关系,是不是一个构建出来的幻象?我们之所以要在茫茫人海中不断试错,给不同的对象打分排序,都是为了选出那个“最优对象”,于是每个人都像爱情有限公司的HR,拥有同时面试多位候选人的权利——这也是相亲网站上最忌讳又最无法避免的现象“养鱼”的由来,爱情成了一场招聘会。互联网的便利和科学,让我们忘记了自己的本能仍然渴望那些击中灵魂的非理性体验。其实比起相信数据运算的结果,选择相信自己加速的心跳、汗涔涔的手心和不敢直视的眼神,才是真诚的表现。
《电子情缘》剧照另一个问题是,就算我们试图在网上来一场“一见钟情”,好像也很难实现。人们在网络上构建的个人形象,究竟与现实中的表象自我,和深层的真实自我有多大差距?去除了身体性的互联网看似给予外貌平平的普通人更多机会,其实放大了这几重自我之间的差异。今天,我们在网络上构建的形象往往由卡片式的关键词构成,对他人的印象也简化为“左滑右滑”或者“喜欢”“无感”“可以试试”等等选项。而这种由语言表达出来的自我形象,本来就与真实的自我存在差距。1995年成立,如今拥有1100多万名注册用户的“百合姻缘网”(match.com)上面,个人信息基本分为四个方面:外表、兴趣、个人背景和生活方式。每个类别的信息又是由一连串选项构成的——13种发色、8种瞳色、身体上最得意的部位、最愿意分享的兴趣,理想的伴侣类型。这种个人简介的模式一直延伸到今天的各大社交网络,比如时下流行的几个国内精英青年相亲平台,个人描述的模板并未超出这些问题的范畴,甚至可能更俗气,从学历背景、是不是大厂工作、家庭实力开始。《心脏信号2》剧照这种简介方式让人产生一种感觉:我了解自己是个怎样的人,并且也可以通过这些信息对一个陌生人进行基本筛选。易洛斯指出其中至少有两个问题:首先,当我们用语言和文字描述自己的时候,就已经产生了一个“构建的自我”,自我被拆分成品味、观念、性格等部分,这要求你既有足够的内省能力,也有足够的表达能力,而兼具二者的人其实很少。其次,互联网让私人的自我转化成了公开表演,面对一群未知的观众,我们表现出来的那个“自我”几乎不可能是完全真实的。回头想想,当你在网站写下自我简介后,审读一遍,会不会觉得那像个完全陌生的人?
《社内相亲》剧照在这些问题导致的结果中,最有洞见性一条是,互联网改变了爱情发生的顺序——一见钟情式的爱情,是先“上头”再了解,而互联网式的爱情,是先了解再看能不能“上头”。一个活色生香的人,首先作为一组属性被了解。经过理性选择再催生的感性连接,被称为“冷亲密”确实恰如其分。《冷亲密》之后,易洛斯一路从《爱,为什么痛》写到了《爱的终结》,把这种“选择”定义为一种特殊的斟酌,“面对一个像市场一个被建构起来的世界”,“爱”成了一种最大化自己福祉的选择艺术。当下的“冷亲密”确实让我们怀念那些没有标签的年代,那时的人们在互联网上表现出的私密自我,确实能够放大个人魅力,而不是造成光鲜又空洞的错觉。《电子情缘》中,乔和凯特琳的第一次网友奔现约在一间咖啡馆,两人背对背坐在两张桌前,凯特琳捧着一本《傲慢与偏见》不愿意搭理乔,乔试着沟通,“如果你真的了解我,你会发现很多东西”,凯特琳满脑子都是网友,对眼前这个讨厌的生意对手一通语言攻击,“我会发现你不是个有头脑的人,而是一台收银机,残酷无情,没有人性”。而当她最终发现乔就是网友“152”,其中的错愕应该大于惊喜——这个男人出于商业利益营造出的表面形象,和完全私密的网络自我,以及真实中的他都不同,几者合一才成为一个具体又复杂的人。《傲慢与偏见》剧照人是会自我调整的,用户与互联网或许正在相互塑造。在Grandview Research制作的2022年全球在线约会app市场报告中,排名第一的是“常用于约会和一夜情”的Tinder,而它其实是相亲网站Match.com在2012年发行的产品。排名第二的是主打“灵魂伴侣”的Bumble(这个app的异性恋配对中,只有女性可以先选择男性)。而易洛斯在书中提及的,由心理学家创建的,需要回答500个问题才能开始相亲的大型婚恋网站eHarmony只排在第七位。这份报告观察到,世界各地的婚姻成功率都在下降,单身人数正在增加,婚恋网站显然不如约会网站受欢迎,“人们优先考虑事业而不是安顿和结婚”“年轻一代不仅使用这些app来寻找浪漫关系,还寻找柏拉图式的友谊”。LGBT、智性恋甚至无性恋,过去小众的爱情取向通过网络获得了更大的生存空间,人们也在逐渐学习利用工具来发现爱情,而非被工具控制和定义。《伦敦生活》剧照《电子情缘》中,我觉得最好看的一幕是接近结尾处。凯瑟琳已经开始对乔产生好感,但还是放不下迟迟没有露面的网友“152”,心里犹豫不决。乔问凯瑟琳,“为什么你可以原谅152的失约,却不能原谅我破坏你的生意……”女主没有回答,心烦意乱,摇着头,嘴角似乎带着不由自主的笑意。看到这一幕,你会确信这两人必然终成眷侣,这跟他们在网络上的身份并没有必然关系。
排版:城子/ 审核:同同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