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的强大智能是对人的反向测试

AI与情感10mos agoupdate lida
60 0 0

摘要:ChatGPT的学习能力非常强大,但再强,并没有摆脱人工智能“大数据、小任务”的大样本被动学习模式,也就是,当你向ChatGPT输入一个问题(写一个宣传某新产品的文案),这是一个“小任务”,它完成这个任务是凭借巨大的数据库而生成的。它并没有任何主动的思考,没有反思和判断,只是根据事先输入的程序规则在数据库飞速运转下完成这种“任务”。这有什么好怕的?它会拒绝吗?不会。它会因为窗外突然飞舞的雪花而爆发灵感,从而写出某段让人兴奋的佳句吗?不会。

ChatGPT的强大智能是对人的反向测试

吐槽青年出品

ChatGPT突然就火了,火得不可思议,去年上线后很快就达到百万用户,它似乎啥都能聊,人们用各种问题去“刁难”它,让它写不同领域的“文案”,解决各式各样的“难题”,纷纷惊呼“这一次自己可能真要被取代了”。其实这几年人工智能一直都很热,应用已经深度融入我们的生活,这一次ChatGPT火就火在,相比过去那些机器,它太像一个人了,“像”到了让很多人恐慌的地步。“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灵魂之问变成了:有了能取代我的它,我的存在价值是什么?

对于人工智能,之前看过钱颖一教授的一篇文章,他说:人工智能将使中国教育优势荡然无存。批评得很尖锐,读了后深以为然。强智能的ChatGPT,如今又提供了一面镜子,如果我们把教育优势建立在死记硬背和“超限刷题”上,如果我们到了大学和考研仍把“背诵知识点”当成学习方法,如果我们把“善于记忆”当成最强大脑的话,那么,ChatGPT足以让人恐惧。可以肯定,在这些方面,ChatGPT会比任何一个所谓“考生”要做得快和好,你记忆再厉害,比得过数据储存吗?知识点记得再多,有ChatGPT多吗?人工智能的结果,必然能制造出远远超越人的有机体极限的“超人智能”,这也是人类发展智能科技的目的,如果人工智能不如人,那要它何用?

ChatGPT的强大智能对人是一种反向测试,人的优势到底在哪里?作为生命有机体,面对越来越像人的“有机计算”,我们有什么不可替代的优势?脱离了死记硬背和刷题的那些“知识点”,我们还剩下什么?试试吧,那些考研试题,你能答得比ChatGPT好吗?

我一直觉得,如果轻易就被ChatGPT这种机器取代,说明自己平常做的就是机器可以做的事,机械、简单、重复、无创造性、可以自动生成。ChatGPT再像人,只是“像”而已,聊得挺像回事,本质上只是个工具和机器,如同一只电子宠物。

我看了很多人应用其生成的那些内容,无论是写的文案,还是回答的问题,或者是“即兴对话”,不过是高级“洗稿”罢了,也即对互联网上既有内容的匹配、组合、嫁接和再生产。ChatGPT的学习能力非常强大,但再强,并没有摆脱人工智能“大数据、小任务”的大样本被动学习模式,也就是,当你向ChatGPT输入一个问题(写一个宣传某新产品的文案),这是一个“小任务”,它完成这个任务是凭借巨大的数据库而生成的。它并没有任何主动的思考,没有反思和判断,只是根据事先输入的程序规则在数据库飞速运转下完成这种“任务”。所谓“学习和理解”,并非有机体那种生命理解,而是数据处理。

这有什么好怕的?它会拒绝吗?不会。它会因为窗外突然飞舞的雪花而爆发灵感,从而写出某段让人兴奋的佳句吗?不会。它会搁置一下去发呆,等待心情好的时候“心有所感而抒发于外”吗?也不会。它就是一个高级的、强大的“互联网信息洗稿机器”,借助已有的关键词和数据去匹配,流水线工作,没有什么创造性。如果它创作的那些文案能让你觉得“真像那么回事”,说明多数文案写作,不过也都只是“就这么回事儿”,用PPT骗老板的高级洗稿,而已。库克说:我不担心机器会像人一样思考,而更担忧人会像机器一样思考。ChatGPT写出的文案,不是机器的人化,反照出的恰恰是“人的机器化”!

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谈过智能、智识与智慧的区分。智能是什么?就是那种能迅速找到最佳答案的能力,很多所谓“小神童”,最强大脑,优等考生,高智商,无非都在这个层次,而人工智能将这种“迅速得出答案”的能力发挥到了极致。智识是什么?它与智能是反向的,智能是“把问题变成答案”,而智识则是“把答案变成问题”,为什么呢?是这样吗?有没有另外一种可能?前提正确吗?深层次结构是什么?答案是不是错的?一个人知识的增长,观念水位的提升,认知的飞跃,就是在“把答案变成问题”这个反身性、批判性过程中完成的。

智能需要“迅速求解”,而智识则有能力“延迟判断”,在延迟中“对判断进行判断”,从而提高认知的水位。不满足于既有答案,在“问题化”中挑战它,智识才有增长。智慧,就是智识达到一定高度后形成的、应对多变情境、由此及彼的答案通透力。

你看,ChatGPT的能力,就是“你输入问题他给答案”,它只能应询而无能反问,更没有能力对问题提出挑战,只能借助“大数据”完成“小任务”,而不能像人那样有灵感创新,有“随机性的自适力”之智识悟性,在“小数据”触发灵感下完成“大任务”。再像人的机器,只是机器,只成按人输入的指令完成任务,而缺乏人那样的“有机反身思考”:我是谁?我为什么要完成这样的任务?这样的问题是不是一个蠢问题?

一个学者说:同机器智能的构成部分相比,构成有机体的蛋白质确实缺乏力量和速度,但恰恰正是这些“劣势”,在一定意义上成就了审美发生的机缘,因为美的发生是有机生命体受动(suffering)的结果,是生命体对于外界环境的受动性调适在意识层面的曲折反映。——是啊,这种“受动性调适”是人的智识思考天然所带痕迹,也是人相比于机器的优势,而不是反当为负担。看ChatGPT写的文案和那些答案,都特别“像那么回事儿”,但,跟一个人真正用心创作的东西,就是差那么一点意思。那一点“意思”,比的不是力量和速度,不是数字运算,而是心灵对美的观照,是一个有着丰富对话触角的生命跟外在世界对话,所生发的好奇、想象和悟性。

ChatGPT的强大智能对人是一种反向测试,如果你缺乏智识和智慧的追求,心智停留于智能崇拜,心理上只会被那种比自己强大无数倍的智能所支配和碾压。

© Copyright notes

Related posts

No comments

No comments...